close

在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,我也覺得講話真的是件很難的事,一個事件來時,腦中可能會浮現出好多種想法,有各種角度和各種說法,我有時搞不清我該講哪一個? 是要講第一個出現的念頭呈現初衷嗎? 但對於其他立場來說又不完全合理。一件事情可以有好多種說法,好像很難全面兼顧,有時講出去之後,每個人的解讀也不盡相同,事件會如何發展和影響也不知道。

想來想去真不知該怎麼拿捏,不知道大家都怎麼做的呢?

 

==================
7.30 模稜兩可的後果 (節錄自今天)

 

玩弄文字遊戲,是政治人物愛玩的把戲。一不說一,說不是零也不是二。想要不說想要,說不伎不求,直說是不嫉妒別人,不貪求非分名利,那意思是不要囉?不,真正意思是我不求,但可以給我,我還是想要。

 

玩這種伎倆有甚麼好?好處是不把話說死,必要時可以推卸責任。我這樣說不是這個意思,是你沒聽懂,是你誤會了。必要時,可以呼嚨你,忽悠你。不過在重大問題上,最好不要打迷糊仗,否則可能出現巨大的後果。

 

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後,日本陷於孤立。7月26日同盟國發表<波茲坦宣言>,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,這是最後通牒。當時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明白,日本是山窮水盡,不可能有機會反敗為勝,應該越早投降,犧牲越少越好。

 

但是日本的軍政實權是操在軍人的手中,鈴木這樣的文人首相,只不過是一個軍方推責任的裝飾而已。軍方當時還沉浸在慷慨激昂的氣氛中,不斷宣揚要以玉碎的精神,與敵人同歸於盡,來保衛日本。期待以精神的力量,創造奇蹟。就以<神風特攻隊>的戰績,如果換算成每個日本國民都是神風特攻隊,那再多美軍也不夠死!

 

所以鈴木如果要接受波茲坦宣言,那一定不會被軍方接受。下台事小,怕是老命也不保。但他心裡清楚,不回應也不行。於是他絞盡腦汁,想出一個詞來回答,就是<默殺>。

 

默殺表面的意思是漠視,不予理會,背後的意思是”我現在靜觀其變,你可以來找我商量”。這是日本長輩對晚輩的文雅用語。例如你去向未來的岳父求親,他說默殺。表示今天我沒說行,也沒說不行。改天你帶更大的禮物來,可以商量,說不定就答應你。

 

鈴木這樣講,也是欺負軍頭們學問差。你們逼我要強硬回應波茲坦宣言,那我說了默殺,看起來好像滿足你們的要求,日本沒有在壓力下低頭,其實背後是點頭。他希望同盟國能懂他的搖頭,是不說話,不是說不,不代表永遠說不。下次條件好,也許會點頭說好。這樣既能敷衍軍方,也能傳達求和的訊息。

 

於是他在1945年7月30日,這天的記者會,公開說出他對波茲坦宣言的回應,是默殺!日本所有報紙,都在頭版頭條登出鈴木首相的回應,默殺!問題是字裡行間的巧妙,日文都不見得讀得出來,何況是翻譯成英文。

 

默殺兩個字被日本同盟通信社的記者翻成ignore,而同盟國方面再把ignore解讀成reject,而且他們認真查了半天辭典,是不予理會,那就是拒絕的意思,應該沒錯。

 

當時日本駐莫斯科大使,就警覺大事不妙,還發了緊急電報回日本,質問外交部到底有沒有把靜觀其變的真意傳給美國?

 

但是一切都來不及了,美國認為日本拒絕投降。好吧!那我們仁至義盡,就不客氣了。接著原子彈就投下去了!

 

戰後,鈴木貫太郎在自傳中,一再提到他對使用<默殺>一詞的用心良苦,也對<默>殺帶來的可怕後果遺憾終身,他怎麼知道後面來的是原子彈?但,一切都晚了!
(節錄自今天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